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激发创新活力:中国科学院院长谈科技强国战略

元描述: 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阐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举措,包括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、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、深化科教融合育人等,旨在激发创新活力,推动科技强国建设。

引言: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,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,为中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如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,如何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?这些问题直接关乎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现。为此,我们特别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长、党组书记侯建国,深入探讨了这些关键议题。

国家战略科技力量:科技强国的核心引擎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世界科技强国竞争,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。”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最直接体现,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、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引擎。近年来,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,我们必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,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。

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坚力量,肩负着重大责任。 侯建国院长指出,中国科学院具有学科领域全、创新链条全、保障体系全的体系化优势,以及成建制、有组织、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,能够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。未来,中国科学院将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,持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,打造一支勇于担当、能打硬仗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,努力产出一批关键性、原创性、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,解决一批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。

强化基础研究: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

基础研究犹如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,决定着科技发展的高度和广度。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,基础研究的复杂性、系统性不断提升,科研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也随之提高。因此,我们必须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,通过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,推动其高质量发展。

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制定并深入实施“基础研究十条”,积极推动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。 侯建国院长强调,未来,中国科学院将立足自身优势,抓好贯彻落实,在选题机制、组织模式、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。

  • 选题机制上, 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科技难题,制定并更新重大需求和前沿问题选题清单,鼓励开展高风险、高价值基础研究,加快实现基础研究从“在干什么”“想干什么”向“该干什么”转变。
  • 组织模式上, 将以重大任务为牵引,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为依托,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。同时,继续加大力度遴选和支持一批有潜力、敢创新的基础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团队,给予较大力度、较长周期的稳定支持,促进重大原创成果产出和拔尖青年人才脱颖而出。
  • 管理方式上, 将依托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,加强基础研究经费、项目、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和协调联动,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“特区”。同时,逐步提高对高水平基础研究机构和团队的稳定支持力度,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“十年磨一剑”。

关键核心技术攻关: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

关键核心技术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,也是国家安全的“命门”。近年来,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,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,尤其是在一些“卡脖子”领域,差距依然明显。因此,必须集中优势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。

中国科学院将围绕大任务、大平台、大团队三个方面,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

  • 策划组织好大任务。 围绕支撑发展力、保障生存力、增强引领力,重点聚焦“卡脖子”问题突出的领域、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领域,以及重要科学前沿和未来技术方向,持续策划凝练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。
  • 充分利用好大平台。 大力开展高水平科研仪器自主研发,助力高水平成果产出。
  • 集聚整合好大团队。 组织院内优势力量,开展跨单位、跨领域、跨学科“大兵团”作战。同时,主动联合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其他主体,积极探索需求对接、优势互补的协同攻关模式,打通从基础研究、技术攻关、中试验证到应用推广的创新链条,探索企业“出题”、共同“答题”的融通创新模式。

深化科教融合育人: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

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,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。深化科教融合育人,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关键举措。

中国科学院集科研院所、学部、教育机构于一体,具有深厚的科教融合基础。 侯建国院长表示,中国科学院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技领域博士研究生为重点,自主培养一大批基础宽厚、专业精深、创新活跃,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。

  • 加强人才培养、学科布局与重大任务部署协同联动。 以任务带学科,以学科育人才,建立完善学科专业快速响应机制,以及研究生招生指标调整与重大任务部署实施的协同机制。
  • 坚持问题导向,打破“分段式”培养的界限。 突出贯通式培养,强化研究式教学和个性化培养,促进“科”与“教”双向融通,努力实现“科”“教”全链条、全要素、全主体深度融合。

健全分类评价机制:激发创新活力

科技评价体系是科技创新的“指挥棒”,直接影响着科技人员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行为。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,是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潜力、构建良好科研生态的重要途径。

中国科学院将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。

  • 完善使命导向的研究所评价。 在评价指标设计中,更加突出院属研究所在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、开展重大原创研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、创新生态、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进展和成效。
  • 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。 按基础科学研究、技术科学研究、工程技术研究、科技支撑保障4类开展人才分类评价试点,实现“破四唯”与“立新标”并举,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。
  • 优化科技项目评价机制。 结合不同科研项目的定位目标和规律特点,明确差异化的考核评价重点,在项目策划论证、组织实施、阶段考核、综合绩效评价等环节,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,建立健全专家评议、奖惩激励等机制,提升项目经费绩效。建立健全非共识项目评价机制和容错免责机制,促进重大颠覆性成果产出。

关键词: 科技体制改革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、基础研究、关键核心技术、科教融合、创新活力、人才培养、评价体系

常见问题解答:

1. 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?

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,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。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,是加快提升我国科技实力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。

2. 中国科学院将如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?

中国科学院将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,进一步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,持续调整优化定位和布局,打造一支勇于担当、能打硬仗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,努力产出一批关键性、原创性、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。

3. 如何理解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的必要性?

随着大科学时代来临,基础研究中科学问题的复杂性、系统性越来越高,科研活动的规模化、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,迫切需要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,通过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、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、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,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4. 中国科学院将如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?

中国科学院将围绕大任务、大平台、大团队三个方面,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策划组织好大任务,充分利用好大平台,集聚整合好大团队,打通从基础研究、技术攻关、中试验证到应用推广的创新链条。

5. 深化科教融合育人对培养科技人才有何重要意义?

深化科教融合育人,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关键举措。中国科学院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技领域博士研究生为重点,自主培养一大批基础宽厚、专业精深、创新活跃,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。

6. 如何理解健全分类评价机制对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性?

科技评价体系是科技创新的“指挥棒”,直接影响着科技人员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行为。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,是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潜力、构建良好科研生态的重要途径。

结论: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根本之策。中国科学院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以更加积极的姿态,更加务实的举措,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激发创新活力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