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,我国提出“双碳”目标,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随之而来。随着绿色金融写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,发布ESG报告成为很多上市公司的必选项,ESG投资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儿。
ESG投资是一种将环境、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的投资方式。如今,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,越来越多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,导致ESG投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成为全球投资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。
“ESG投资需要形成一个良性、正向、全面的循环。”中国银河证券ESG研究总监马宗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如果只依靠政策,可持续投资这个词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;如果只依靠情怀,ESG投资只会活在一个小圈子里,不会成为主流普遍的投资概念。
ESG投资是一种长期的价值投资理念
时代周报:你如何理解ESG投资的概念?和传统的投资概念有何异同?
马宗明:ESG投资是把环境、社会和管理三个因子纳入投资逻辑的一种长期的价值投资理念。ESG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环境风险、承担社会责任、完善公司管理,这些指标通常无法在传统财务报表中直观体现。从长远看,ESG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;从短期看,ESG也影响企业盈利及规避风险能力。
ESG投资与传统投资概念有很多维度的不同。第一,ESG考量的投资指标更综合,不仅要考虑财务绩效性指标,也要考虑具有财务实质性的非财务绩效性指标;第二,ESG更专注长期回报和可持续发展;第三,ESG投资不仅关注对企业的财务性影响,也关注企业运营过程中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;第四,ESG投资人会更积极的参与公司治理,通过投后管理影响企业ESG理念。
时代周报:在你看来,ESG报告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哪些赋能?
马宗明:首先,ESG报告展示企业在可持续领域的努力,有助于吸引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;其次,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挺高企业市场竞争力,给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;第三,ESG报告可以帮助企业识别管理、社会和环境相关的风险,也可以规避法律法规趋严带来的转型风险;第四,ESG报告是企业ESG实践的书面展现,通过ESG报告的不断提升,可以帮助企业保持业务的可持续性。
时代周报:你觉得企业做ESG投资的首要目标是财务回报?还是可持续发展?
马宗明:虽然从资产管理的角度,ESG投资是否有超额回报还没有定论。但从公司的角度,大多数文献和实践案例已经证明良好的ESG与财务回报并不冲突。因此,财务回报和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,短期内ESG会带来额外成本,长期来看良好的ESG表现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,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业务实际情况,构建长期发展战略目标
时代周报:投资人如何平衡ESG绩效和收益之间的关系?ESG能否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?
马宗明:资本市场趋利避害,如果ESG不能带来超额收益,资本市场的钱不会流过去。如果只依靠政策自上而下的外驱动力,缺乏资本市场自下而上的内驱动力,可持续投资概念是不可持续。所以,在一定条件下,ESG理论上可以给投资带来超额收益;在投资实操中,要取决于投资策略、投资周期、投资人如何挖掘ESG的实质性议题等。
时代周报:目前,国内很多投资者对ESG投资仍持观望态度,你觉得应该如何与投资人沟通ESG理念?
马宗明:中国银河证券提出ESG101模型,第一个1代表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,第二个1代表资本市场自下而上的驱动,中间的0代表企业端E、S和G的辩证关系。因此,不管是企业,还是ESG投资人,都在一个ESG的体系或者生态中。引导投资人理解和认可ESG理念需要政策自上而下的驱动,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进行ESG的实践。
另外,中国银河证券以科创板为样本进行双重差分法检验,发现当企业被要求进行ESG信息披露时,企业会主动提高ESG实践。当企业通过对ESG的实践改善供应链关系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、规避转型和政策风险的时候,资本会识别到投资这样的企业能为投资人带来更稳健的超额收益。
金融机构对ESG投资的作用不可或缺
时代周报:从国内现状来看,金融机构的ESG报告披露率很高,这是为何?金融机构在我国ESG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?
马宗明:金融业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高,首先是因为监管要求,其次是因为披露难度相对较低。金融行业是践行ESG的先驱,从我国双碳目标的角度来看,很多机构测算达到碳中和需要百万亿级别以上的资金,这些钱85%以上需要通过金融市场获得。
目前,中国有全球体量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,余额达到22万亿元。从2015年第一支绿债发行以来,短短6-7年的时间,2022年非贴标绿色债券的规模达到1.9万亿,存量排名全球第一。目前,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中国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体系,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绿色转型、ESG实践、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。
时代周报:我国ESG基金处于发展初期,真正以ESG作为核心策略的基金偏少。你觉得国内ESG基金是概念更多一些吗?如何解决?
马宗明:目前,Wind将ESG公募基金分为ESG主题基金和泛ESG主题基金两大类。其中,ESG主题基金又包括纯ESG主题基金和ESG策略基金两小类;泛ESG主题基金包括环境保护主题基金、社会责任资金、公司治理基金三大类。总的来说,ESG基金投资于环境、社会责任或者公司治理的某一主题的投资逻辑更多,泛ESG占比更大。。
关于如何解决,第一是提高投资人关于ESG的投研能力,第二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,第三是引导市场对ESG资产进行合理定价。
时代周报:在ESG投资实践中,基金公司所采取的投资策略主要有哪些?
马宗明:按照ESG投资策略大类划分,截至2023年11月28日,118只纯ESG主题基金中,选择筛选类策略作为其投资策略的有92只,占比约78%;选择整合类策略的基金有20只,占比约17%;单独使用整合类策略的仅有2只;选择参与类策略作为其投资策略有4只,且参与类策略均与筛选类或整合类策略混合使用。
目前纯ESG主题基金对ESG信息的运用主要是通过ESG筛选,整合ESG信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。从细分策略来看,118只纯ESG主题基金中的65只仅选用正面策略作为其投资策略,占比约为55%;另有43只基金的投资策略中包含正面筛选。总体而言,包含正面筛选策略的基金共计108只,占比约为92%;包含负面筛选策略的基金数仅次于包含正面筛选策略的基金数,共计46只,占比约39%。但负面筛选策略多与正面筛选等其他策略同时作为基金的投资策略。
时代周报:目前,国内证券公司的整体评级不高,你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?
马宗明:第一,证券公司没有充分展示在环境保护、社会责任、公司治理等相关的议题,比如碳足迹管理、客户数据保护、政策透明度等;第二,信息披露不充分,证券公司没有把在ESG方面的努力有效地披露给评级机构和公众;第三,海外评级机构的评级底层指标,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国内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。
时代周报:在你看来,目前证券公司对于ESG的披露还能做哪些提升?
马宗明:第一,增加ESG相关信息的透明度,在ESG报告里,尽量详细地阐述公司在环境、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事件和成果;第二,在交易所没有明确规定披露形式的情况下,尽量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,如GRI,SASB,ISSB 等,确保与海外同行的可比性;第三,多渠道展示,除了在定期的ESG报告中展示,还要在公司网页、社交媒体等渠道实时更新。第四,对于已经披露的ESG报告,增加第三方审计和验证,增加信息的可信度。
ESG评级统一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的过程
时代周报:从全球范围来看,各个国家ESG披露有何异同?你会关注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的哪些指标?
马宗明:目前,日本、澳大利亚、泰国等国家为自愿披露,鼓励上市公司披露气候信息;中国大陆、美国、韩国、印度等国家为半强制性披露,一般要求成分股公司披露ESG信息,以年度的环境、社会及治理(ESG)报告、社会责任(CSR)报告、可持续发展报告为载体披露;中国香港、新加坡、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实行强制披露和不遵守就解释原则,对ESG报告的信息披露程度较强。
从国内来看,港交所与沪、深两大交易所的ESG指标各有异同。环境方面,三大交易所均对污染防治,排污信息方面提出要求;社会责任方面,三者都强调对社会公益、职工权益的披露;在公司治理上,投资者关系、内部监控的信息在三大交易所均被要求披露。对于港交所而言,气候等相关信息的披露是其一大亮点,在强制性披露方面也与国际标准接轨。
沪、深两大交易所关于上市公司ESG披露载体的要求主要包括ESG报告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专题报告,或者中年报、年报,虽然承载ESG信息的报告名称不同,但都是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非财务信息进行实质性披露,本质性区别不大。对此,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,但随着国资委对央企2023年披露ESG报告的要求,以及ISSB披露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来看,ESG报告将成为一种趋势。
时代周报:目前国内企业的ESG报告呈现出哪些特点和趋势?
马宗明:第一,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载体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。第二,银行和非银金融行业ESG报告的披露率最高。第三,上市公司市值越大ESG报告的披露率越高。第四,国有上市公司ESG报告的披露率较高。第五,发达省市披露ESG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。第六,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远高于深圳证券交易所。第七,所属沪深300指数的公司ESG报告的披露率最高。
时代周报:对于完善我国ESG数据指标和构建ESG评级体系,有哪些建议?
马宗明:第一,ESG信息披露规则需要进一步规范、完善、统一;第二,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;第三,ESG报告的审核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,包括建立外审机制;第四,ESG具体指标需要随着市场的发展更新和迭代;第五,需要对企业加大ESG相关的培训和教育。
时代周报:当前市面上的ESG指数和评级机构纷繁复杂,企业应该怎样处理和应对这样的问题?
目前,各评级机构的相关性依然很低,但在逐年提高,不建议企业过度依赖或者看中某一家评级机构。第一,企业应该主动了解不同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、重点指标以及底层逻辑;第二,企业要明确关注评级的目标,提升评级的诉求,根据这些建立ESG短中长期战略规划;第三,企业要积极与关注企业ESG发展的投资人交流,配合投资人开展ESG的投后管理;第四,企业需要与专业的第三方进行合作,帮助企业进行ESG培训和优化。
时代周报:国内的ESG标准和国际ESG标准未来是否会统一、接轨?
马宗明:短期来看,由于不同行业ESG数据质量发展速度不一致,各评级机构的侧重点,方法论不同,导致ESG评级机构对于各个公司的ESG评级之间还是会存在较大差异,这是正常的,属于百花齐放的一个过程。长期来看,随着ESG评级体系相关政策规则的出台,ESG部分实质性议题的衡量将会达成一定的共识,通过市场的选择,评级机构也会越来越头部化,评级机构之间的相关性也会有所提高。接轨容易,但是完全的统一,还是需要有一定的难度,需要市场配套措施,包括监管、人才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。